第四章 尧嫁二女于舜的历史动因

  自古以来,无论是史学界,还是民间,都毫不怀疑地承认尧把两个天姿国色的女儿嫁给了舜。从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尧嫁二女于舜时,已执政70 余年,且已高龄90 岁了。时年大舜才30 岁。娥皇、女英这一对孪生子年龄有多大呢? 20 多岁吗?那么尧60 多岁才有了这两个女儿。自然辩证法不会太同意这个年龄段还会有生育能力的,且娥皇、女英又是尧妻女皇所生。但矛盾的特殊性告诉人们,破常规的自然现象常处于常规的现象之中,尧确实60 多岁生了一对孪生女儿。我们要研究的是尧为什么要把这一双心爱而且绝色的女儿同时嫁给了大舜。

\

图片二十三:舜母孟嬴

\

图片二十二:瞽叟

  大舜的家庭富有吗?如果是这样,应当是常理所在。可是大舜的家庭并不富有,仅仅是潍水边上的一个普通的农户人家,父亲是一个盲人,虽是一个乡间乐师,但收入也寥寥无几,生母早亡,继母凶狠。虽说是黄帝的后代,但“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大舜的家庭很幸福吗?更非如此。舜五岁丧母。父亲娶一继母,这个继母非常凶狠。《史记》、《帝王世纪》、《太平御览》都有类似的记载。《帝王世纪》载:“其母早死,瞽叟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顽、母嚚,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可见,大舜的家庭环境是十分险恶而让人难以生存的。两个闺女嫁到这样的一个家庭,从常规上父母的心理感情能接受得了吗?

  大舜当时很有权势吗?非也,他是一介平凡的农夫。大舜不仅在社会上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就是在这个小小的家庭,由于父母的虐待也无法生存下去。于是他自己到了潍水边的历山脚下找了一个地方住下来,连个家也没有了。《孟子》记载:“舜之居深山之中也,与木石居,与鹿豕游。”以野果充饥,整日里开荒种地,慢慢开垦的地越来越多,种的庄稼越来越好,舜把生产的粮食分给穷人,送给父母,因而声名大振,吸引了一大批人到此地来。据《尸子》记载:“舜得友五人,曰雄陶、续耳、柏杨、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人。”

  大舜既没有财富,又没有幸福的家庭,更没有社会地位,而为什么尧偏偏将两个女儿嫁给他呢?我分析有以下几条理由。

  第一,大舜有好的德行。

  据帮助过商鞅变法的尸子记载:“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利。”大舜“兼爱百姓”而且“与四海俱有其利”,充分说明舜在民间的德行。他还记载:“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故有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可见舜德影响之大。

  距离《尸子》百年之后的《韩非子》记载:“历山之农耕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与《韩非子》同时代的《墨子》记载:“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比《韩非子》稍晚的《吕氏春秋》记:“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

  又过了一百多年到司马迁时记载的就更详细:“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可见舜德的影响如此之大。这时的大舜已三十而立了,成了东夷自我成才的领袖人物。

  第二,尧面临选择接班人这个政治难题。

  尧可以说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前期一位伟大的领袖,司马迁是这样评价他的:“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从司马迁的记载看,当时的华夏大部族由于尧能“以亲九族”,都团结起来了,所以整个国家“百姓昭明,合如万国”,可以说是一个太平盛世。尧确实是当时社会一名杰出的领袖,他一生创造了无数的光辉业绩,做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可惜史料并没有过多地记载他的业绩。我们仅能从《尚书·尧典》中知道他安排羲仲在东方的谷,(请读者注意这个谷和当今的阳谷之联系),羲叔在南方的交趾,和仲在西方的昧谷,和叔在北方的幽都分别发现了春、夏、秋、冬这个决定生产发展的四大季节。在讨论这四大季节的时候,尧还说:“羲、和,你们讨论一下,一年四季转回来需360 天,但12 个月除了6 个小月,只有354天,一年多出12 天而三年就多出一个月,我看这样吧,再设立一个闰月来定四个季节的时间,把一年就完整起来了。”(“咨汝羲既和,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可见尧的社会实践多么丰富!

  据《尚书》记载,尧的晚年,天下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尧征求治水之人,大臣曰:“於!鲧哉!”尧当时觉得这个人不能担此大任,后来四方领袖说可以试用一下,结果鲧治水九年不成,反而酿成大灾祸,令尧十分伤心。在这种情况下,年迈的尧帝就理所当然地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他征求大臣的意见,大臣放齐推荐尧的儿子丹朱,被尧否决了;兜则推荐共工,也被尧否决了。后来尧决定亲自访贤。

  据《庄子》记载,尧听说许由是个贤才,于是驱车找到许由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说:“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据说,许由说完到河边洗耳,他认为请他做官的语言玷污他的耳朵,这让尧大失所望。尧又打听到许由的老师啮缺是个治国的人才,准备去请他。但别人告诉他啮缺是个不问政治的人,而且躲到很远的苍梧山隐居起来不见世人。尧又打听到啮缺的老师伊蒲子是个贤人,于是只带着放齐千里迢迢去访寻伊蒲子。郑国茂先生是这样描述的:“一个长髯鹤发的老者在河边垂钓,帝尧见老者身披蒲衣,与指路者描述的一般无二,就断定是伊蒲子,便走近了。那老者头不转,眼不抬,却出语惊人:‘天子驾到,恕老朽未曾远迎,罪过,罪过!⋯⋯’帝尧暗自佩服伊蒲子料事如神,明知故问道:‘先生可是伊蒲子?’老者说:‘正是。’帝尧双掌合十长揖:‘恳请不吝赐教。’伊蒲子扶起帝尧说:‘人称仁德尧天,果然不假!你遍访贤人,意欲禅让,可惜经天纬地之才一直没有得到。帝为苍生忧心焦虑,苍天感动哪!’帝尧见伊蒲子完全洞察自己心中积虑,便坦陈原委。伊蒲子不紧不慢地说:‘帝万勿焦虑,贤者早日降世,指日便可得到了。’说罢从袖中拿一卷羊皮,双手呈交给他。他打开羊皮卷,羊皮上写着几句谶语:玉在璞,璞中玉。龙凤簇,可妻珏。尧帝细细研读,由于谶语语焉不详,尧帝一时想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尧是一个贤明达理谙识时务的英明领袖,他深知自己开创的这一事业远没有达到他统一天下的目的,而生命流逝逼得他不得不尽快选择好如意的接班人。所以,在一次大臣聚会上,他又一次提出:“四岳呀,我已经在位70 年了,你们当中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啊?”四岳同声说:“我们的德才都不足于登上帝位。”尧说:“你们觉得自身不够条件,就推荐德才兼备的人,哪怕他出身贫寒也可以。”于是有一人说:“民间有一个单身的男子,名叫虞舜。”尧说:“好像我也耳闻过,这个人究竟怎么样啊?”四岳说:“他的父亲是个瞎子,而且冥顽不化,他的继母特别厉害,弟弟十分傲淫,但舜能够正确善待他们,并以自己的美德感动家人,让他们在社会上不至于恶待他人。”尧相信了四岳的话,他说那我就亲自察试他一下。(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

  这里,我必须提一下羲仲对推荐大舜的功劳。羲仲受尧之命在东方旸谷长期观察天象,以过硬的功夫和本领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发现了春分。现代科学验证:从冬至到夏至这180 天左右时间里,太阳光照一天长两分钟,也就是说,冬至的太阳光照比夏至短约6 个钟头,日光照从最短到最长;从夏至开始到冬至,日光照一天短两分钟,也就是说,夏至的太阳光照比冬至的太阳光照长大约6 个钟头。羲仲长时期在东夷的旸谷进行科学观察,最终通过冬至到夏至光照每天有规律的时差确定了春分。因此他在东夷发现大舜这个人,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时的大舜,在经营着历山耕地的同时,也经常到雷泽捕鱼。雷泽湖一带,水源丰厚,各种鱼类遍布。到这里捕鱼的各部落的人很多很多,这就避免不了有人与人、部落与部落之间为渔利而发生争吵的事,殴斗也不断发生。大舜为使捕鱼人和睦相处,经常把自己捕的鱼拿出来分给捕鱼少的。同时把自己从实践中学得的捕鱼技术传授给大家,特别那些捕鱼技术不高的人。人们发生争吵,他出面调解,让大家互尊互让,团结捕鱼。由于舜的这种美德深深感动所有捕鱼的人,大家都十分尊敬他的权威,团结和谐共同捕鱼,不再纷争。

  那时的黄河经常改道泛滥,从黄土高原带下的泥土最适合制陶,舜经常到河边制陶。制陶业是当时社会分工后的第一大手工产业,大舜经过拜师求友和苦心钻研,有了一套工艺成熟的制陶技术。他经常帮助大家改进制陶工艺,使这一带的制陶业十分兴旺发达,成为当地发财致富的重要来源。久而久之,大舜的威信在广大群众中越来越高,事迹广为流传。大家都拥护他,爱戴他,尊重他。

  《吕氏春秋》中记载:“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舜确实是一个很出名的人才。

  大舜广泛的知名度使羲仲在东夷旸谷听到有关大舜的反映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四岳和羲仲的荐举,促使尧要亲自去访一访这个年轻有为的大舜。这是尧帝任人唯贤的伟大之举。《尸子》曰:“尧闻其贤,征之草茅之中,与之语政,至简而易行;与之语道,广大而不穷。于是妻之以皇,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

  郑国茂先生对尧亲自访贤是这样描写的:

  “传说,尧帝戴一顶黄帽子,穿一件黑色衣裳,用一匹白马驾着一辆朱红色的车子,带了大臣羲仲、放齐和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亲自去历山暗访虞舜。这次访舜,事关江山社稷,尧帝特意把聪明伶俐,爱好文棋、音律、工艺的两个爱女带在身边做参谋。

  春夏之交,沿途野桃染红,荒柳夹绿,山花烂漫。尧帝一边观赏山光水色,一边感叹荒地太多,田园太少,人烟寥寥,不觉到了诸冯属地。尧帝、羲仲、放齐、娥皇、女英打扮成村夫农姑,徒步直奔历山。

  历山与尧帝一路看见的荒凉情景大相径庭,被开垦了的田间地垄之中,菜花绽放,麦子初黄。可以看见田间地头正在耕作的人星星点点,不时有牛声‘哞哞’,不时有歌声此落彼应。尧帝心旷神怡,感叹说:‘凿井而饮,自耕自食,天下若都能这样,我就可以安心颐养天年了!’

  到了历山脚下,一个三十左右的后生赤着脚,光着膀子,驾着两头牛在犁田。两头牛一头黄,一头黑。这后生不像其他耕地的人一样手里握着牛鞭,而是在犁辕上挂了个簸箕。耕牛走得慢时,后生就敲敲簸箕。尧帝好生奇怪,便问道:‘人们都说鞭打慢牛,你为何只是敲簸箕?’后生这时才发现地沿多了几个陌生人,而且有两个年轻女子,不觉脸红了,答道:‘牛费力耕作,用血汗换来五谷供我衣食,而我还要鞭打它,怎么忍心呢?’

  尧帝见年轻后生这样宅心仁厚,顿然产生了好感,进一步问道:‘你敲敲簸箕,牛会理会吗?’后生答道:‘我若用鞭子抽打黄牛,黄牛嗔怪;若抽打黑牛,黑牛嗔怪;我今天都不抽打,哪头牛走慢了,我就敲敲簸箕。这样,黄牛以为我打了黑牛,黑牛以为我打了黄牛,结果黄牛黑牛都没挨打,却都怕挨打,两头牛就都舍力快走了。我的目的是耕好地,又何必一定要抽打牛呢?’

  尧帝听了,心想:这后生说的是对待牛,揭示的却是他的通情达理。后生对牛尚且这样慈悲为怀,倘若举政,一定会爱民如子。尧帝估摸这人一定是虞舜,一问果然。与此同时,尧帝看见了垂挂在胸前的一块粗玉,仔细一看,粗玉上刻有一条云龙、两只彩凤。尧帝顿然想起了伊蒲子给的羊皮上的谶语:‘玉在璞,璞中玉。龙凤簇,可妻珏。’谶语已解,尧帝大喜过望,把两个女儿叫到一边征求意见。娥皇说这人言语得体,行事得法;女英说这后生体格剽悍,毫不俗气。羲仲、放齐也一致说好。尧帝当即跟虞舜说明了来意,并表示要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一来通过爱女进一步考察舜的德行,二来今后娥皇、女英可以辅弼舜。

  舜连连稽首说自己才疏学浅,是个村野匹夫,难当重任。尧帝说:‘闲话少说,你跟我回帝都平阳再说。’

  舜又说:‘我素来不得后母喜爱,倘若不先告诉就擅自娶妻,这是不孝,恐怕以后会更伤感情。’

  羲仲见舜推辞,说道:‘不告而娶是不孝,但是你的后母是个荒谬的人,倘若你告诉她,她不同意你娶妻,日后再不告而娶,岂不更是不孝。再说,天子之命不能违啊!’

  想来想去,虞舜体验尧帝其心拳拳,便跟随尧帝回了帝都平阳。”

  这样,尧就成了舜的岳父,而舜成了尧的双女爱婿了。这是唐、虞两家姻缘的结合。

  第三,婚姻后面的真正历史动因。

  我们以往的历史记载和研究只延续到唐虞两家姻缘结合就结束了。我的推理是,这个姻缘后面还有没有政治上的历史动因?我认为有,而且是实实在在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尧的政治目的是志在天下统一。

  当时中国的总体形势是什么样呢?现代著名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在他的具有权威价值的《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一书中集几十年的研究结论是:我国古代部落当时已形成三大板块集团,一个是华夏集团,一个是东夷集团,一个是苗蛮集团。历史学家朱绍侯在其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论述道:“在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河南沿河的广大地区,有以姬、姜姓为主的部落群;东方的海岱地区和淮、泗,以及长江下游的三角地带,有以风、嬴、偃诸姓为主的夷族部落群;在豫西南山地和丹水、汉水、长江中游一带有‘三苗’或称苗蛮部落群。炎黄、东夷和苗蛮部落群,各由若干部落和更多的氏族组成,他们大都过着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饲养、采集的生活,在文化发展上各具特色。他们彼此交往,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李学勤教授也在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论述说:“在中华大地上,现已发现数以千计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足以说明早在六七千年之前,确已有过数以千计的氏族,而正是这些众多的氏族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华夏、东夷和三苗三大部族,是缔造中华文明的主体。”

  黄帝部族地处黄河中游以北,炎帝部族地处黄河中游以南。4600 多年前,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不断沿着黄河东迁,最终与东夷相邻,三者为了争夺领地而不断产生矛盾并最终发生了战争,黄帝先在阪泉打败了炎帝,后又战胜了东夷。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不断融合而形成华夏族,东夷也逐渐与华夏缓慢地融合。以黄帝为代表的部落联盟在中原地区取得领导权后,进而又向江汉流域扩张,与逐渐强大并意欲向北扩张的三苗部族发生冲突,黄帝虽阻止了三苗的北上,但二者之间的冲突一直延续了好几代,直到尧舜禹时期。

  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尧舜禹时期,生产力获得一定发展的同时,阶级对立已经产生,国家有了雏形。尧是华夏集团的领袖,当代山西发现的尧都是当时华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尧帝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维持了华夏的统一。东夷当时的领袖当数今费县出生的皋陶了。当时的东夷范围西至河南东部,东至大海,北至河北南部,南至江苏、淮北地区,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疆土,与华夏部族遥遥相对。三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力雄厚,经常与华夏和东夷发生冲突。中国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一致承认尧的晚期遇到不可抗拒的天灾—大雨造成的洪涝,它和战争一样对人类社会的存在造成极大的威胁。

  如何结束纷乱的战争,如何治理泛滥的洪水,这是尧所面临的艰苦的形势,只有实现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安定。而如何实现统一呢?尧的理想政策就是:和亲东夷,义服三苗。这是因为:

  (一)自从黄帝打败了炎帝,继而用军事力量打败了蚩尤,并斩其尸分而埋之,实现了用武力统一东夷以后,东夷族的反抗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其中一部分不满华夏统治的东夷人南下淮河,跨过长江,加入了三苗,大部分人和华夏族经过小昊金天氏、颛顼帝、帝喾、帝挚200 多年的融合,公开、表面的矛盾已不十分明显,但在部族利益、文化理念和宗教习惯上却一直摩擦不断。尧继挚称帝后,他深知黄帝武力征讨的战争创伤对民族感情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所以他一直推行仁治的民族和解政策,而且对皋陶和伯益这一班东夷族的领袖委以重任。但他深知民族的矛盾是根深蒂固的,一旦搞不好,华夏和东夷族很可能再次分裂。这就是他为什么执政以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原因。

  (二)从地理上,以济水为代表的北方大河,发源于华夏的王屋山,而经东夷流入大海,这条河紧连着两大部族,而该河又是当时洪水泛滥成灾、使百姓民不聊生的害河,下游疏不通,上游流不畅,年年水害不止,所以上下游左右岸统筹治之, 方能免除两大部族之灾。

  (三)从地缘上,北方的华夏和东夷民间往来自古频繁,风俗习惯和巫教文化大体相当,从代表部族风尚的华夏龙和东夷凤又几乎是同属,两大族的百姓有联合统一的社会基础。

  (四)三苗文化代表的是有别于华夏和东夷的独特文化,三苗是一个十分凶悍难以征服的部族。在尧执政中期,曾在丹水与三苗进行过一场不亚于黄蚩大战规模的战争,尧帝虽然取胜,但并没有征服三苗,从此一直处于相互敌对、相互对峙的状态。如果不与东夷联合,要想用华夏之力打败三苗不仅不可能,而且实现大华夏的统一、达到天下为公的政治目的根本实现不了。

  面对强大而且在政治上若即若离的东夷族,用什么手段去真正征服呢?用黄帝战蚩尤的战争手段去解决, 还是用和平友好的手段去争取,这是当时摆在尧帝面前的两个选择。

  用战争手段解决,显然是不可能的。东夷族是一个十分强悍而且勇猛的部族。黄帝战蚩尤,起初也是九战九败,东夷的八十一个部族进行了长期而且十分顽强的抵抗,最后黄帝杀掉了蚩尤,打败了东夷,但有些部落仍然反叛,黄帝只得将蚩尤的头颅像挂出来,用以恐吓反叛部落。后来,秦始皇、汉高祖都立祠祭奉蚩尤,把他作为“战神”、“兵主”加以崇拜,以利战事。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且当时东夷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并不弱于华夏。尧帝经过深思熟虑,最后还是选择了用和平手段来真正地征服东夷。他选择了大舜,而且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最后再把领袖地位让给他。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这样从传统的部族意识上,大舜是他的爱婿,把权力交给他,首先华夏部族不会反对;从政治上考虑,大舜是东夷人,选他为婿,定他为接班人,整个东夷也不会反对,这就是两全其美且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联姻!正如《尸子》所言:“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

  当然,在事先未征得舜父母同意,尧就把二女嫁于舜,后人是有争议的。《孟子》中记载:“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万章听了孟子的辩解后还不服气,他又说:“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显然,万章对尧这位贤明大帝嫁女而不先告知舜的父母也十分不解。孟子是怎样回答的呢?他说:“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孟子显然把舜娶妻和尧嫁女之举不告舜父母的理由都归结到“告则娶亲不成”的结局。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推理:

  (一)如果舜事先把娶尧之二女告知父母的话,瞽叟和壬女肯定要反对,他们不愿看到被赶出门的“不孝之子”竟然一步登天,如此荣耀,这不是要大祸加身了吗?

  (二)以孝为重的大舜在父母都不同意的前提下,他绝不会贸然娶之。

  (三)大舜娶不得娥皇、女英,不仅是本身的遗憾,更重要的是辜负了尧内心那种强烈的政治期望。依此可以推出:为了实现两大部族的真正统一,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尧不得不冒丧失伦理的风险果断做出“先娶后告”的英明决策,可见尧之用心何等良苦!

  尧是以仁礼治理天下的,他本身必须身先士卒地为天下百姓作出伦理的表率,以此号令天下百姓规范地遵循礼仪。但在自己家庭婚姻问题的处理上,他却如此违反常规,不惜背上骂名,这不能不让人从耐人寻味的举动中,悟出这位大帝的政治动因。

  尧帝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政治决策取决于他正确的思维决策,虽然他把大舜选为爱婿,但还不放心,毕竟大舜出身贫寒,一介平民,大舜的为人如何?大舜的德才如何?能否担起这副历史重担?尧对舜又进行了长时间的考查。

  首先尧帝让“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大舜没有辜负尧的期望,他带着这两个出身高贵的妻子回到老家以后,首先要求两位美妻放下高贵的架子,保持平民本色,对父母要尽心尽孝,对弟弟妹妹要亲密无间。尽管因为不告而婚遭到父母的严厉批评,大舜和两个夫人还是把尧送的细葛布、麻布等贵重礼品送给父母,第二天还把父母接到尧给盖的新房子里来住,因为这里宽敞、家具齐全、衣食丰足,大舜和两妻始终对父母亲善孝敬,温良恭让。据《太平御览》记载:“初,舜既践帝位,而父瞽叟尚存,舜常戴天子车服而朝焉。天下大之,故曰大舜。”即使如此,还发生了两件骇人听闻的大事。

  第一件事是后母和儿子象商量以修仓廪的名义把舜烧死,这样对尧对社会说起来称是火灾事故。象主要是看中了两位天仙般的嫂嫂,心生歹意,后母主要是看中了舜的财产,瞽叟迫于压力只好同意。于是全家人设计让舜到廪顶修漏,趁机在下面撤梯点火。《孟子》记载:“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叟焚廪。”《史记》记载:“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而下,去,得不死。”而南朝梁武帝命武均等人编的《通史》则说,娥皇、女英已知舜此行多有不测,凶多吉少,两人就拿了一件五彩鸟羽编织成的披风给舜披上,当舜发现下面四周被火包围时,扯着披风纵身跳下,舜安然无恙。这里且不管是后母和象点的火还是瞽叟本人点的火(因瞽叟失明,我分析是后母和象所为),也不管是舜撑着斗笠跳下来还是扯着披风跳下来,此事应具有真实性。

  一般的规律,这么一场大火,又四面包围,仓廪也化为灰烬,舜必死无疑。后母和象见阴谋得逞,欣喜万分,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舜干掉了,可是到家一看,舜双目合闭,安详弹琴,全身轻松,悠悠乐哉。象大吃一惊,说他和妹妹跟妈妈去拔草,没想到粮仓起火,慰问哥哥受惊了吧?舜很不在意地说:“天灾人祸,始料不及,今后小心就是了。”大舜对后母和弟弟没有发一点脾气。他不知道事故的原委吗?不是。他愚蠢地看不破事情的真相吗?更不是。他为什么这样温和地对待亲人呢?这就是大舜的贤明之处,世人万难如此。这一切,娥皇、女英全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姊妹俩是要向尧如实陈述的。

  第二件事,后母和瞽叟、象见害舜一计不成又来一计,这一计应该说是绝死计。原来舜当初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候曾给家里打了一口井,井下多年的土淤需清理,于是瞽叟就要求舜下去挖淤。《孟子》记载:“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弋朕,琴朕,氐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史记》载:“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即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埋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愕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从《孟子》和《史记》的记载中可得知,这次害舜的主谋是象(“本谋者象”)。所以他首先提出瓜分舜的财产的方案:他留下两位嫂子和琴,其他财产全部给父母,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舜未死,当他手舞足蹈到了大舜房里要动手弹琴的时候,舜竟然安然无恙地回来了,这不能不使象惊愕不已。舜为什么没有死呢?郑国茂先生在《舜帝之谜》一书中是这样揣测的:

\

图片二十六:女英

\

图片二十五:娥皇

  “原来当初舜打井的时候,打了丈余深便有了水,但水流很细。舜就顺着水线从井侧拓宽,泉眼被扩大得人可以匍匐而进时水仍不大。舜索性横向往深处打,直到与邻家的井连通了,口子从离邻家井的井口不远的侧壁穿出,水线倒不在了。原来早已发现的水只是一股渗水,真正的泉眼还没有找到。舜就退回到原位置,将井继续往深处打。又打了近一人深,水才旺了。这样一来,舜打的井与邻家的井之间就有了一条连通的暗道,舜打的井一端所处的位置低,离井口远;邻家井的那一端高,离井口近。由于地下水位低,悬在两口井半腰的暗道很难被水淹没。纵使多雨季节,舜打的井这端被淹没了,邻家一端也淹不着,因此,这暗道的有无对两口井各自盛水并没有影响。

  当舜淘井发现井绳被割断以后,便立马钻进了侧壁的暗道,并沿着暗道,从邻家井口爬了出来,才免于一死。”

  大舜两次遇害不死,而且还能以无比豁达的胸怀善待害自己的恶人,其诚感天。万章对此事曾非常怀疑地问孟子:“难道舜不知道他弟弟象在害他吗?”孟子说:“大舜怎么能不知道呢?他对弟弟是仁爱的。”娥皇、女英一定会把舜两次遇害而不相恶于父母和弟弟之举如实相告于父,尧被舜这种孝举深深感动,他确信其人的高德无边,胸怀宽大无量,是一个理想的正人君子。

  但是,舜的才能怎样呢?有德一定有才吗?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之德能,尧已有闻;舜对父母之孝、对弟弟之仁,尧也从两女儿那里得知。可是舜要完成自己统一天下的大任,具不具有吞吐天地的大志,包藏宇宙之机的良谋呢?尧继续对舜在实践中进行考查。“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当时朝内三个大臣兜、共工和大禹的父亲鲧对尧嫁二女于舜并且从政治上重点培养舜而感到不服,这三位居功自傲的老臣都认为大舜出身寒微,不应当成为接班人。显然这三位老臣并没有从政治上认识尧统一北方再进而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尧对鲧进行了义正词严的驳斥:“天下者,本就是天下人的。我取人,只问才德,不问贵贱。如果才德兼备,即使是个匹夫,又有何妨?如果才疏德薄,即使是个贵胄,也万万不能把天下传给他。”可见尧选舜用舜,志在完成华夏与东夷政治的统一。

  为了全面考查舜的执政才能,据《尚书·舜典》记载,尧决定让他试任多种职位,让他掌管教化,大舜在民间能创造性地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道德;尧又分派给他多种部门职能,大舜都能把这些社会工作搞得很好,尧又让他管理四门迎宾送客做外交工作,他做得非常周到和善;据说尧派他和大司农去查看鲧治水失败的惨景,他来到大山丛林,遇上狂风暴雨,从来没有迷失过方向。尧通过全面的考查,验证了自己选人的正确,不论从德上,还是从才上,大舜都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于是高兴地说:“你来吧,舜!我通过考查并问过许多人评论你办过的事,也听过你的讲话,看来你言行一致可以相信了,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你完全可以登上帝位了。”这样,在第四年的正月初一,在文祖庙,尧把摄政之位正式交给了舜。28 年后,尧去世了,天下百姓好像失去自己父母一样的悲痛。三年中,四海之内都停止了所有音乐,以示哀悼。伟大的尧帝终于完成了他统一华夏和东夷的天下为公的大业,又完成了他晚年用心良苦地选人让位的历史重任,终于铸就了几千年来华夏大地“尧天舜日”中“尧天”的伟大历史丰碑,为“舜日”的到来,奠定了一个牢固雄厚的社会基础。后又经过虞舜、大禹两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华夏、东夷和三苗三大族团的统一,为夏王朝这个中国第一个文明社会的到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赫赫之功!

  尧90 岁得舜,当时舜只有30 岁,加上尧对舜3 年的考察期,那么舜33 岁就当摄政王了。舜当了28 年的摄政王,尧去世时大舜已经61 岁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尧嫁二女于舜,主要是华夏、东夷两大部族的政治“和亲”之举,这是两大部族团结统一的基础,是尧“东和夷族,南统三苗”从而实现统一天下政治目标的重要策略。在当时三大部族鼎立的形势下,既然尧与三苗的丹水之战没有统一长江中下游流域,转而以和亲的形式与东夷联盟,然后集中优势再统一三苗,这就是尧的高瞻远瞩之处,不愧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当然,尧没有来得及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去世了,但是他亲自培养出来的忠实可靠而且非常成熟的接班人大舜,全面继承了他的遗志,发扬了尧执政时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光荣传统,不仅在治水中顺利实现了上下游若干古国和部落的统一,有效地治理了危害社会发展的水患,而且大大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冶炼等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反映当时经济基础的文化也非常繁荣。社会稳定,天下和谐,政通人和,万民皆安,夏王朝也就瓜熟蒂落顺势而生了。这是尧推行的婚姻联盟的伟大历史功绩!如果把尧嫁二女于舜单纯看成是一种普通婚娶,或者把帝位传给舜是出于爱婿继位的考虑,那就大大贬低了尧的伟大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