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舜的执政理念(二)德法兼治华夏和东夷统一了,如此一个庞大的联盟怎样进行治理呢?大舜认真总结了尧帝执政的经验,他认为尧的德治观念是正确的,要维护联盟和社会的安定,就不能一味地采取黄帝征炎伐蚩的手段,用武装去镇压那些反抗者,相反要对人民宽厚、仁爱。即使有不同的政见,也要包容、仁慈、以德感人,这个观点深深影响和感染着大舜以至后来的禹。尧之所以把舜选为自己的爱婿和接班人,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舜的高德,“尧天舜日”就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对这个时代的向往和追求。所以,舜一登上摄政舞台,就推行“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 怙终贼刑”的德法交汇的理念。在这六种刑罚中,大舜首推象刑,因为这种象征性的刑罚是针对社会大多数人的。比如:本应受墨刑的犯人,要头蒙一黑巾就算受刑了(“以幪巾当墨”);本当受割鼻惩罚的犯人,只在头上扎一根小草绳就行了(“以草缨当劓”);本当受膝刑的犯人,只要把一只脚涂黑就可以了(“以菲礼当刖”);本应受宫刑的犯人,只要两只脚穿上两只不同的鞋子就罢了(“以艾鞸当宫”);要杀头的犯人,只穿一件没有领子的上衣就算受刑了(“布衣无领当大辟”)。大舜认为,象刑是一种宽松的刑罚,是用羞辱的方法来达到改造人的目的,并不是一种严惩的手段,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天下所有人的积极性。“流宥五刑”,就是用流放的方式取代了原来规定的五种刑罚,这样让犯法的人们更易于接受。对官员犯法的,尽可能不用酷刑,而用鞭打,新加坡现在还执行的鞭刑很可能就是从舜时传下来的,这样对官员是一种寄予悔改希望的宽容。当然有钱的可以用金子赎罪,金子归国库,这样也可免刑。对那些犯了大错,但不够犯罪条件的人,要从严进行教育,让其知错悔改;而对那些罪过很大,又不认错悔改,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要坚决杀掉,绝不能让其危害社会。 大舜这种德法兼施的政策深得百姓的拥护,广大民众深受教育。他们深深懂得法宽不是无法,法治是以教育人为目的,不是为惩罚而惩罚;刑法也不是那种苦民、害民,导致家破人亡,人人自危的法律,而是一种自我警示、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规范。这种法治的最后目的,就是最广泛地团结普天之下的民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达到天下和谐、君民同治的目的。 在国家边境纠纷问题上,大舜同样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尚书》记载:“帝曰:‘皋陶!蛮夷猾夏, 寇贼奸宄,汝作士, 五刑有服, 五服三就, 五流有宅, 五宅三居, 惟明克允!’”大舜面对外来蛮夷的掠夺,他让皋陶执掌刑罚,并再三嘱咐无论使用哪种刑罚都要让来犯之人心服口服,而且行施重刑必须向社会公开。用甲兵讨伐时要在原野上进行,执行死刑时要分别在朝、市两处以便让社会都知道。对流放的人要分三等:大罪的驱逐到很远的地方,轻罪的流放到西北夷狄的地方,小罪的流放到千里之外。审案要审明白才能做到公平。大舜这种“德中有法,法中寓德”的执政理念确实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评价。 在对待危及国家安全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大舜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从不含糊。尧执政时,朝内有三个大臣叫兜、共工和鲧。据说兜这个人非常傲慢,心术不正。舜接位以后,他大耍两面派,表面上他拥护舜,暗地里唆使尧的儿子丹朱起来反抗,拉拢一部分旧势力闹事,并和三苗内外勾结。共工是一位老臣,也曾治过水,但只靠长官意志,从来不从实际出发,对洪水一味地堵而不疏,且玩忽职守。“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 以害天下。”结果治水不成反酿大灾,百姓遭殃,民愤极大。而鲧呢?是继共工之后的治水大臣。《史记》记载:“当帝尧之时, 鸿水滔天, 浩浩怀山襄陵, 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既然共工治水失败,现在又没有人可用,尧只得同意四岳的意见,让鲧出任水官,治理天下水患。应该说,鲧从主观上是想把水治好的。但是,他没有汲取共工治水失败的教训,反而主观臆断地认为共工之所以治水失败,主要原因是水坝筑得太矮,只要加高大坝堵住洪水,下游百姓就可享太平了。所以鲧一上台,就在共工筑坝的基础上,继续加高加厚,使水坝的规模越来越大,库容水量越来越多。这样,洪水一来,筑的坝越高,蓄的水越多,一旦堤毁,造成的社会危害比共工治水时还大,无数人的生命财产毁于洪灾。据说当时禹已经14 岁了,大禹曾劝父亲不能加堵, 而应采取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但鲧极度自信,听不进大禹的意见,我行我素,最 终酿成大祸,导致民不聊生,造成全局性的灾难。受害的各部落首领因此而毁掉了执政的功绩,所以纷纷上书控告。尧后悔莫及,只能采取对共工一样的处理办法,将鲧罢官撤职,贬为平民。当初共工治水是兜给尧推荐的,这一来,兜、共工和鲧就自然结为同伙,共同发难。 前文我已讲过,三人以前到过首都亲自找过尧,质问尧为什么把大权交给了大舜这样一个平民山夫,当即遭到尧义正词严的驳斥。现在,鲧治水失败,又密谋造反,做摄政王的大舜出以公心,果断地对三人进行了处理,他并没有杀兜和共工,而把他们发配流放到边远地方去了,只有鲧因罪大难平民愤,而必须杀掉。据传说,尧曾派大舜去察看鲧所造成的灾害,大舜看到洪水泛滥之处,村邑荡然无存,所有农田全部被冲毁淹没,老百姓饥寒交迫,饿殍遍野,惨不忍睹,于是舜向尧帝做了汇报并提议派祝融去羽山杀了鲧。尧同意了这个意见,这样祝融到了羽山,用尧钦赐的金刀处死了鲧把鲧钉死在一棵大树上。大舜经过这一次政治上的严厉整饬,消除了中央上层的危机,维护了以尧为中心的上层统治,做到四方肃穆,天下百姓皆大欢喜,一致拥护地说:“太好啦!从此再也没有坏人了。”由于舜的勤政和德法兼治,天下大治。
图片:安徽六安皋陶墓 在大舜推行德法兼治的整个过程中,皋陶是功不可没的,从他和大禹的对话中我们可知,皋陶倡立的九德不仅对大舜。而且至今有着深远的意义。据《尚书》记载:“皋陶曰:宽而栗(宽厚而肃穆),柔而立(和谐而又坚韧),恳而恭(服从而又肃敬),乱而敬(遇乱而不失礼),扰而毅(逢难而又坚强),直而温(正直而又温和),简而廉(节俭而又廉洁),刚而塞(刚强而又律己),强而义(强大而又义气),彰厥有常,吉哉!(这九德能长久坚持,那就好啦!)” 当然,在大舜坚持德治为主而皋陶坚持法治为主的统一中,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争论,但他们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他们在争论中统一,在统一中争论,应当实行德治的,坚决实行德治,应当实行法治的,要坚定不移。这就是大舜和皋陶为中国的法治社会建立的千古不朽的功勋!皋陶也不愧为中国的司法鼻祖! |